[电微:/137—8685—673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IC卡)上岗证 一、安监局特种作业操作证IC卡工种 电工作业:高压电工作业,低压电工作业,千伏以上用
高压,作业电压一千伏以下用低压。三年一审,六年一次换证,全国通用。网上可查。
二、电焊、气焊、弧焊、电焊气割操作证 ,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电焊、气焊、弧焊、电焊气割、其他).也叫上岗证.发证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上岗必备证书.分为熔化焊接
与热切割作业,压力焊作业,钎焊作业,全国通用。网上可查。
三、高处作业操作证、登高架设、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 ,高处作业主要是登高架设作业证也称登高证,登高作业证,高空作业证,是指专门或经常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及以
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含2米以上登高架设、拆除、维修工,高层建(构)筑物表面清洗工。全国通用。网上可查。
四、职业资格证(初级、中级和高级)厨师、钳工、焊工、维修电工、钣金工、砌筑工、混凝土工、钢筋工、防水工、装饰装修工、抹灰工、油漆工、管工、仪表工、涂装工、等
信用让融资更方便——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光明日报记者
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地方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程。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为中小微企业和农户建立信用档案,联合地方 政府部门与市场机构进行信用培育和信用评价,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正向激励机制,引导金融 机构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提高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因地制宜化解企业融资难题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痼疾”,也是金融服务的难点所在。
为有效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探索“政府+市场”的企业征信发展模式,推动地方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 建设,更好地满足了金融机构对征信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一方面,政府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统筹信息资源,归集了70多家政府部门的中 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并配套了政府信保基金、投贷(保)联动引导基金、并购引导基金等20多项政策和信息应用等机制,让政策为企业“增信” 。另一方面,市场快跑,依托市场化的专业征信机构,搭建地方征信平台。3年多来,北京为地方征信平台为全市3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 建立了信用档案,采集信息9685万条。“一库N用”的架构体系,以及征信报告、信用评分、风险预警等产品累计为全市近百家金融机构和政府 部门提供50余万次查询服务。
征信和金融同频共振,中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末,乌鲁木齐征信平台共筛选并推介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 业约2.5万户,累计为8348家企业解决4844亿元融资需求,其中,1800余家企业获得了超119亿元的“首贷”资金,1158家企业累计获得1108亿 元信用贷款。
与此同时,宜昌通过共享企业纳税诚信信息,也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极大便利。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在永州市祁阳县开展企 业纳税增信业务试点,以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为抓手,优选诚信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纳税诚信状况进行等级评定。当地人民银行联合税务部门根 据纳税信用等级,每季定期向金融机构推荐诚信状况良好企业名单,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免担保免抵押的信用贷款。截至2018年8月末,通过该模 式已对祁阳县85家中小微企业累计授信4.4亿元,实际投放“两免”信用贷款3.1亿元。
在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各地因地制宜,由点及面推进工作,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和做法。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累计 为261万户中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档案,累计有近52万户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达到11万亿元。全国累计建立信用档案农户数1.78亿 户,累计已有9500万农户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达到3万多亿元。
信用体系建设让农户受益多 10年前,上海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探索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发展“田东 模式”,基本解决了农村金融“更缺服务、更缺资本、更缺信用、更缺支持”的难题。如今,这里又构建了信贷业务与农户信用的大数据应用 场景,打造农村金融、产业、服务、监管的闭合循环圈,成为“田东模式”升级版,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深耕信用体系建设,让“信用”成为农村地区叫得响、拿得出的金名片。绵阳三枝树村是远近闻名的省级 信用村,该村有142户信用农户,占比高达81%,累计获得3000多万元信用贷款,而且利率较保证类贷款低2.17个百分点。该村在金融支持下, 发展成了重要的茶叶、竹林、食用菌基地,人均年纯收入达1.8万元,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三枝树村的实践是广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秉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连云港积极探索 形成“人民银行主导、地方政府支持、金融机构参与、广大农户获益”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通过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产品应 用等工作,不断优化农村地区信用和金融环境,为推动精准扶贫、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深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 信用乡、信用县”四级信用体系创建活动,浙江全省目前共创建信用村7401个、信用乡286个,12个县成为首批省级信用县创建地区。广大农户 、农村企业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村民共守信用、共享信用建设成果的良好氛围。
通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银农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金融机构从被动支农变为主动惠农。浙江省针对农户推出了“整村批发、集中 授信”等信用贷款服务,较好地缓解了农户融资难题。目前,全省对参与信用评定的631万农户发放了贷款,覆盖面逐年增加。
原标题:[林业扶贫]秦巴深处“生态+”扶贫让青山真正变“金山”
秦巴深处“生态+”扶贫让青山真正变“金山”
“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是享了政策的福。我有信心,日子有奔头,心里很踏实!”44岁的农民张志奎告诉记者。张志奎曾是陕西省宁陕县筒车湾镇油坊坪村的贫困户,一家4口人原来的生活主要依靠3亩多地和打零工一点微薄的收入。
如今,张志奎是当地的生态护林员,这是县里安排的扶贫公益岗位,一年工资收入7000元。像他这样的生态护林员,在宁陕县共有837个。除了这份工资,张志奎还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用无息无抵押的“脱贫贷”5万元发展了天麻、猪苓和食用菌种植。
张志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天麻约3000平方米,每平方米收获10斤,按每斤10元的市场价,光这一项每年收入就不菲。“要说还是政策好,有干部帮扶不说,政府还给我们找好了销路。以前搞贷款有门槛,还要有担保人,现在都不需要了。”张志奎说,“过去干部常见不到人,现在好几个联系一个贫困户,办实事多了,交流也多了。”
张志奎一家去年底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今年初,他花了8万多元买了一辆面包车,用于发展生产和跑运输。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集贫困地区、重点林区、主体功能生态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于一身。县域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0.2%,历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宁陕县林业局局长卢益建介绍,过去靠山吃山,全县曾有108家林场,从事木材加工等相关行业近3万人,被称为“木头经济”阶段。后来,宁陕又利用山里丰富的铁矿、金矿、钼矿还有大理石矿,走矿产加工的路子,全县有60多家矿点,大型铁矿钼矿厂有30多家,进入“石头经济”阶段;“石头经济”因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且不可逆转,在《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后,宁陕经济再次转型,逐渐摸索了一条“生态+”的发展路子。
2016年,宁陕县被确定为陕西省首个生态脱贫示范县,县里利用特有生态优势,形成立体式产业布局,走出了良性发展之路。县里制定了长期产业发展计划,巩固提升板栗、核桃、食用菌三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林麝、梅花鹿、中峰三大养殖产业和天麻、猪苓、魔芋三大种植产业。
“山上建园、空中养蜂、林下种药”。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设高标准核桃园11.7万亩,板栗园21万亩,发展林下天麻、猪苓等药材9.97万亩,年发展食用菌1000万袋,年产天麻、猪苓等中药材1万余吨,生态产业覆盖全县70%以上农户和有发展产业能力的贫困户。
2018年,宁陕县出台了《扶持组建森林经营管理专业合作社实施方案(试行)》,新组建森林经营管理合作社9家,带动了553户农户,其中295户为贫困户,每户每年平均增收3600元。县里还与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签订了电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全县60%以上的贫困村农林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交易总额达1亿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卢益建说,在生态护林员岗位上工作的贫困户不仅要掌握一门林业致富的技能,政府还引导他们把不低于40%的工资用于发展产业。“我们每季度都要对护林员进行集中培训,并且会根据护林员的技术需求来调整培训的课程。”
如今的宁陕县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实践样板,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打出四张牌:“生态+政策”“生态+就业”“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把生态扶贫作为治本之策,通过释放生态红利,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贫困户的“金山银山”。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老客网上看到的,谢谢!